教科研成果

技工“三论”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0年2期)

 

黄景容

 

2009年1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省珠海高级技工学校视察,亲切看望该校师生,具体了解技能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认识“三论”明方向

所谓“三论”,指的是胡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现在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华社珠海12月21日电 记者 孙承斌、邹声文)笔者认为,这段话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归纳起来,有三个指导性意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一流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一流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必备条件。技工水平决定产品质量。胡总书记的一流论,深刻地阐述了产品生产与技术工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深刻地揭示了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对技工院校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匮乏论”。“当前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我国技术工人分为初级技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技术等级。五级之中,培养难度最大的是高级技师,市场最紧缺的是不上不下又承上启下的高级技工。这是市场对技术工人需求的社会现实,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规律性表现。胡总书记的“匮乏论”深刻地指出了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非常匮乏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技工院校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热切期望。

(三)“高素质论”。胡总书记要求技工院校学生要“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论”准确地把握了新时期对技能人才整体素质的新要求,即要求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具体而言,“高素质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有必须的专业技能;三是有必须的职业素质。技工院校应该按照这三个方面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胡总书记的“三论”,为我们技工院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一流论”是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技工院校要聚焦一流目标,以一流的标准培养一流的技工。“匮乏论”是办学方向定位,要求技工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急市场所急,根据市场紧缺高级技工的社会现实,提高办学层次,加大高级技工培养力度,想方设法缓解市场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巨大需求,提高技工院校的社会贡献度。“高素质论”是办学质量定位,要求技工院校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二、对照“三论”找差距

总书记的“一流论”明确了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匮乏论”明确了技工院校的办学方向;“高素质论”明确了技工院校的办学质量要求。那么,对照“三论”找差距便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培养一流的技工,存在办学条件配套的差距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但要培养一流的技工,必须具有一流的办学条件。也就是说,没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培养不出一流的技工。办学条件内容广泛,择其要者,至少有四:场地、设备、师资、资金。改革开放三十年,整体看,技工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具体看,技工院校却存有问题。相当部分技工院校办学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办学资金严重不足。不改变办学条件的四个“严重不足”,很难完成一流技工的培养任务。

(二)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存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差距

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实际上是市场技能人才供与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表现。高级技工供不应求,责任在供方。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家长、学生等相关主体均与供给能力密切相关。上述诸多主体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供给能力就强,供求之间差距缩小。反之,匮乏程度加深,一流技工难觅,一流产品鲜见。遗憾的是,上述相关主体中,多数主体认识不到位,支持不到位,导致供求双方差距短期内难以消失。以学生为例,技工院校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生源质量差,技工院校招生难由来已久,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表现上不了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文化科学知识不足,综合素质不佳是普遍现象。在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条件下,要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技工,生产一流的产品,单靠技工院校,那真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存在“高素质”内涵认知与实践的差距

由于传统体制原因的深层作用,不少技工院校有意避谈“高素质”,只提“高技能”,少数学校甚至取消语文、德育、数学、英语等素质类课,只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这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没有过硬的技能水平,就很难成为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但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倾斜技能培养,过于放松进而忽视文化科学知识,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企业意见大,学生稳定就业难。

三、落实“三论”促发展

认识“三论”,明确方向;对照“三论”,查找差距,目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三论”落到实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一流的技工具体体现在岗位上,可以理解为一流的技术性的员工。不管是培养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的学生,都应该鼓励学生往一流的技术性员工方向发展。从现实条件看,我国部分技工院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流的技工,但应当以此为目标,努力创造条件,经过艰苦努力,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目标。

(二)改善办学条件。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什么是一流的技工?不同的产业、行业标准不同,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予以明确,制定出一流的标准之后,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一流的标准,落实一流技工的待遇,作为培养一流技工重要基地的技工院校,应当积极争取政府、产业、行业等相关组织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使办学条件与一流技工的培养要求相适应。

(三)出台高级技工培养激励政策。正如上面所说,高级技工是我国五个技术等级中不上不下又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技术等级,市场非常短缺,高级技工的培养,既是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点,也是企业生产一流产品的瓶颈,我国到了应当花大力气予以突破的时候了。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并联合发文,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两免”政策:一是“初、高中两后生”参加高级技工阶段教育并考取相应高级技工资格证书的免学费;二是农民工参加高级技工及以上技术等级培训并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的免学费。试点成功之后,向全国推广。

(四)构建办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首先,要准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科学内涵,克服唯技能论的办学思想;其次,应坚持以技能培养为特色,以职业素质提高为重点,以扩展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办学思路;第三,构建科学的办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参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七个指标),构建以学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工资水平、职务晋升率八个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技工院校办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五)阶段性展示办学成果。建议每年12月21日为全国技工教育成果展日,集中展示技工院校一年的发展成果,接受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价,扩大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