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学习“广州工贸”的工学一体化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0年12期)
黄景容
上一期《中国培训?景容视点》文章题目是《技工院校的生源危机与就业危机》。拙文中,笔者分析了我国技工院校存在着生源(进口)与就业(出口)两大危机,提出了应对和消除两大危机的相关建议,其中之一就是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笔者以为,两大危机的本质是质量危机,全面深入地推行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是提高和保持较好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广州工贸”工学一体化课改历程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下文简称“广州工贸”)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该院是全国技工院校中最早开展工学一体化课改的学校之一;也是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制定校和输出校之一;还是迄今为止,全国技工院校中涉及工学一体化课改专业最多的学校。该院工学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历时较长。第一阶段,从1997至2003年。该院在理解一体化教学改革即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上,重点从课程调整和教学场地布置的角度,对维修电工、制冷与家电、机械加工等专业实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第二阶段,从2004至2007年。该院作为全国八所学校之一,选取一个专业参与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立项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科研课题研究,新课程试验取得成功,使全体教师坚定了课程改革的信心。第三阶段,2008年。该院又有两大突破:一是在全校各专业全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是对全校教师进行“洗脑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主题培训,采取引进专家,出去考察等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理念和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统一课程改革的思路。第四阶段,为2009年。该院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包括15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1090个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500多本工作页在内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一体化教师,建设了一批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学习工作站。该院许多先行先试的经验值得国内同行学习、借鉴。
二、“广州工贸”工学一体化三大亮点
(一)12个层次的内涵认识
开展工学一体化课改,建立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应当深入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工学一体化的概念。“广州工贸”工学一体化课改卓有成效的一个成功诀窍,就是洞悉工学一体化内涵;其次,将其推广、深入到全校每位员工的灵魂深处。李木杰院长认为工学一体化的内涵包括以下12个层次:一是一体化学习体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二是一体化课程来源于行业、企业情况分析;三是一体化课程是由实践专家访谈会所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四是一体化课程按照职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排序;五是一体化课程的学习情境是指完整的工作过程;六是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七是一体化学习材料包括有工作页、说明书、网络信息以及参考教材等;八是一体化教学场地包含校内学习工作站和校外实习基地;九是一体化学生管理仿企业架构管理模式搭建班级管理模式;十是一体化考核评价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业成果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十一是一体化教师是企业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体,是技术技能手与教育教学能手的结合;十二是一体化教学管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教学控制系统,以工作任务导向决定师生管理走向。
(二)7个技术环节,5个工作阶段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认识工学一体化内涵,无疑是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的第一步。全校员工观念转变了,认识到位了,接下去就是破旧立新——改革旧课程,建立新体系。“广州工贸”经过“5个阶段”,完成“7个环节”建立了该院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7个环节。“广州工贸”一体化课程改革采用了科学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该技术主要有以下7个环节:一是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前期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二是实践专家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选聘若干实践专家,作为长期支持各专业建设的企业专家;三是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得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四是在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五是在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区域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六是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七是课程投入实施,总结、反思、改进。
——5个阶段。“广州工贸”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题立项。学校确立“应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特点的课程体系,并在各专业领域中推行实施”为该课题目标。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实行有效性探索。第二阶段为课程研发与构建。应用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门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依据职业成长逻辑规律排列课程系列,初步完成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第三阶段为成果汇报。召集15个专业课改小组向全体课改教师做现场汇报,同时邀请企业实践专家和课程专家做现场指导。第四阶段为成果评审。邀请全国知名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上级主管领导到校,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评审会。第五阶段为成果实施。2009年9月开始,学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正式在2009级和2010级新入学班级实施,成果受惠学生达4000多人。
(三)4个学习情境,1个测试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反映的是职业素质。当前企业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总体评价不高。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尚未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笔者以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最佳场所不在学校,而在顶岗实习阶段的企业,或在校中厂的培养空间。但由于职业素质培养与学校现有的德育工作、体育课教学、职业指导课等课程培养相关,因此,学生在校几年时间里,安排合理时间,开展适当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广州工贸”构建了以“4大学习领域”和“1个测试中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值得我们重视。
——1个测试中心。专业技能训练需要实训平台,核心能力培养同样需要训练平台。“广州工贸”根据能力培养需要,打造了由“职业素质测试与就业服务”平台、“产业文化与职业素质体验”平台、“心理行为训练”平台构成的“核心能力测试培训实训中心”。在这“实训中心”里,每一个实训平台包含不同实训内容,学生要在每一平台分别完成相应的核心能力训练任务。
——4大学习领域。“广州工贸”核心能力课程的构建从“职业价值观、社会技能、方法技能、身体素质”“四大学习领域”出发,每一学习领域包括若干学习情境。每一学习情境的设计都力争体现以工作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的课程理念。通过感知、理解、决策、实施等环节开发工作页,将必备的知识学习与教学情境有机结合;通过情景、参与和互动,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以“社会技能”学习领域为例,该领域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管理、安全意识”四个学习情境,在“与人交流”学习情境中,学生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与人交流的技能,就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完成“专业推广”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收集、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的相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各种办法进行专业推广,从而锻炼、提升、内化与人交流能力,并借此了解专业、了解职业,认清职业发展方向,建立职业认同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三点启示
(一)转变观念很重要
对于工学一体化内涵12个层次的认识,笔者有三点体会:一是工学一体化的内涵多达12个层次,说明工学一体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用途广阔。二是工学一体化内涵被归纳出12个层次,说明该学院对工学一体化的认识全面、深入、到位。三是“广州工贸”工学一体化所以能够走在前列,成为标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强化全校员工对工学一体化丰富内涵的认识。因此,试图开展工学一体化课改的技工院校,应当把工学一体化这个拥有12个层次的内涵的认识与把握作为开展并推行工学一体化工作的入门钥匙。
笔者在多种场合向木杰院长取经过程中,记住了“广州工贸”工学一体化成功的诸多经验,其中之一便是不可忽视观念的转变。这里的观念,指的是全校所有的员工,尤其是教学人员,必须把教学、教育的观念彻底、真实地从五花八门的教学理念认知中转变到工学一体化的内涵认识、意义认识、方法认识、效果认识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工学一体化课改及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和相关工作的稳步推进。而要做到这一步,却要精心策划,认真安排,反复宣讲,多次动员,确保工学一体化课改观念的真转实变。
(二)工学一体化比理实一体化更好
理实一体化,即专业理论与技能实操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立足于校园内部的课程改革,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随意听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不足在于与市场岗位能力需求对应不直接、不紧密,所教、所学、所用难以有效对接。因此,专业理论与技能实操的一体化,虽然具有革新意义,但作用有限,效果不显。而工学一体化则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融合。从“广州工贸”对工学一体化12个层次的内涵归纳可以看出,工学一体化相对于理实一体化,更能体现市场标准,更能解决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问题。具体而言,首先,理实一体化课改突出强调教学中的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着重解决教学中的学习与工作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前文所述的7个环节,突出强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其次理实一体化的内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在将其构成要素理论与实操“粘合”在一起,形成“边教学、边实操”的景象。工学一体化的内涵是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实践要求相结合,重在将其构成要素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景象,而且后者的“融合”也体现了前者的“粘合”。第三,理实一体化主要展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般教育规律,工学一体化则充分体现了市场规律、教育规律及其相结合,更体现了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因此,比较而言,工学一体化是一种更科学的、更有质量的、更容易促进成才的一体化。所以,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教学,就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层面,应追求更高层次的工学一体化。
(三)工学一体化课改也适用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广州工贸”在学生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上也试行工学一体化,这一举措更具改革创新价值。当前我国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主要有两类做法:一类是课堂教学式的核心能力培养法;另一类是课外拓展训练式的职业素质培养法。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皆有不足。那就是缺乏校企合作的要素。没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纳入校企双方合作协议的内容予以有效实施,没把校企合作作为主线,贯穿于这项工作全过程;没把企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有机联系起来;没把方法的选择与目标的实现理性地挂钩,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轻便性,迷恋于团队训练的趣味性,却不约而同地忽视了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有效性。
笔者曾和全国技工院校部分代表一起观摩了该院“与人交流”的职业素质公开课。课程内容为“专业推广”。教师精心设计生源进口与就业出口两端环节的专业推广的内容。以学生的推广和互评为主,教师引导、点评、总结为辅,师生互动好,课堂教学效果佳。虽然没能看到该院关于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现场教学,但可以相信,该院的探索将为其他技工院校提供有益的启示,也相信“广州工贸”会率先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纳入校企合作协议中,开展深一步探索,闯出一条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