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论职业教育的三个标准
摘要:本文论述了职业教育的三个标准,即学校标准、国家标准、市场标准。指出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学校标准的依据。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三个标准的执行情况。对此,提出淡化学校标准,深化国家标准,强化市场标准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标准 建议
一、 三个标准的认识
(一)三个标准的基本内涵
《新华字典》告诉我们: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简单的事物,衡量的准则只有一个。复杂的事物,衡量的准则可能有若干个。但是,其中必有一个是最基本、最权威、终端性的。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无疑属于复杂的事物,因而,衡量的准则不只是一个。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三个:学校标准、国家标准、市场标准。学校标准的终端体征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学校标准的依据是其是否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国家标准的终端体征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依据是其是否获得政府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市场标准的终端体征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市场标准的依据是其毕业后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证书。上述三个标准并非同时产生,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性地逐步形成的。长期的实践中,三个标准不仅约定俗成,而且以政策或法律法规效应制约着职业院校的办学行为与办学质量,从而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三个标准的基本关系
三个标准各有实施主体。学校标准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国家标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市场标准的实施主体是用人单位。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行为、培养的质量的评价上究竟哪一个是最基本、最权威的标准?毫无疑问,市场标准是最基本、最权威的标准,其他两个标准都客观存在,并都需要继续存在,但都得看市场标准的“眼色”行事。硬要排序的话,市场标准第一,国家标准第二,学校标准第三。
二、我国职业院校三个标准执行概况
(一)学校标准依然重要,但呈弱化趋势
学校标准依然重要的突出表现是毕业证书颁发的数量与毕业生就业率相联系。拥有毕业证书者学校才负责推荐其就业。这一规定强有力地保持着毕业证书的影响度,使学校标准依然具有重要性。尽管如此,学校标准弱化趋势比较明显,最典型的表现是职业院校增加了国家标准与市场标准两个因素,由于此,职业院校区别于传统的其他类型学校。国家标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材、课时安排等方面必须增加考证的内容。市场标准的因素,一是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材、考试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市场需求方面的内容;二是学校内出现了不同于实验室的实训场地,部分学校还与企业共建了兼具实训与生产功能的车间;三是学生至少有一个学期的时间离开学校到用人单位实习,即学生学习的地域空间出现了长时间的校外转移。国家标准因素和市场标准因素的强有力渗透,迫使学校标准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二)国家标准依然重要,但与市场标准并不对应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国家标准是衡量其技能水平是否达标的重要凭证。对于学校,国家标准是体现学校特色的关键因素。对于用人单位,国家标准是其在某种情况下聘用员工的用人依据,有时候,还是决定员工工资待遇的分配依据。因此,严肃的国家标准和严格的国家标准的执行对于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家标准本身和国家标准执行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标准本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标准滞后于市场标准,导致学生考取并获证了,可用人单位试用后发现“货不对板”——证书与能力不对应。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还使国家标准的权威性打了折扣。国家标准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院校学生培考不分离。无论是应知,还是应会考试,都在本校进行。有些情况下,上课教师也是实操考评员。考试范围与类型缺乏变化和难度不够,学生在类型与范围内反复练习就能通过考试,获取证书。一句话,院校学生达到国家标准过于容易,水分多,含金量不高,导致一些学生毕业之后,怀揣资格证书但不敢触摸机器。
(三)市场标准已在发挥作用,但效果不够理想
就重视市场标准而言,职业院校走在其他类型学校之前。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行为,市场份额逐步增加。正因如此,此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但是,效果不够理想。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市场标准把握不准。表现在教学计划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应性弱,所教、所学、所考、所用四者衔接不紧;二是教学方法依然陈旧,满堂灌现象并未消灭,最接近市场需求的行为导向、项目教学等方法应用面偏窄;三是校企合作工作依然停留在浅层次上,尤其是实习环节,学校跟进不够,实习效果不佳。从政府层面看,一是国家缺乏院校达到市场标准的系统要求,导致院校执行市场标准缺乏大体的统一;二是政府激励企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执行效果不佳,导致校企合作中,双方积极性过于欠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市场标准执行的效果。
三、 几点建议
(三)淡化学校标准
淡化学校标准,应该紧紧抓住职业院校的特色——“技”字,抖落与“技”不相匹配的“泥巴”,使技工教育保持其不可替代性。
淡化学校标准应该明确一个指导性参照系——市场标准,在此前提下,适当考虑国家标准的因素。
淡化学校标准,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瘦身”与“强身”相结合。所谓“瘦身”,就是适当压缩、整合与“技”字招牌关系疏远的课程与教学内容,节约课时,用于“强身”,即引进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对接。
淡化学校标准,应该在“瘦身”与“强身”相结合的基础上缩短学制。比如,可将初中毕业五年共十个学期高技班学制改为四年半共九个学期;高中毕业生三年共六个学期高技班学制改为二年半共五个学期。此项改革有诸多益处:一是由于“瘦身”与“强身”相结合节约了课时,不仅不影响受教育时限,反而因为“强身”因素的作用,对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更有帮助;二是改夏季毕业为冬季毕业,正好赶上春节之后用人单位新招员工的时机,毕业实习合格的学生不失时机地在双向选择中转变身份,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市场用工需求相对接,为用人单位在合适时机提供合适员工;三是学生提前毕业,学校降低了培养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提高了社会贡献率;四是学生毕业后的春季学期内没课的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苦练“内功”,即可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也可以结合开展调研等科研活动,提高教科研能力。
(二)深化国家标准
深化国家标准,有两层含义:首先,国家标准本身要深化。一是深化国家标准相对于市场标准具有被动性的认识,即国家标准永远要以市场标准为导向但在能力把关上不能落后于市场标准;二是深化国家标准与市场标准对接的层次。国家标准的制定上,广度、深度应与市场标准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效的对接,确保在能力把关上符合市场标准。尽量防止证书与能力太不相应的现象重复出现。其次,国家标准执行效能的改革应深化。一是执行原则要坚持,培考分离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原则要坚持;二是考核程序要进一步改革,按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国家标准严肃性,迫使职业院校学生考出真正的水平。
(三)强化市场标准
一是确认市场标准。市场标准与国家标准、学校标准一样,是个模糊概念,明确了,才好执行。但应注意:应明确的不是该行业某企业的标准,尤其不是一两个非知名企业的标准,而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基本认可且具有代表性的标准;二是对接市场标准。对接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三条:第一条是培养的内容一定要落实在所教、所学、所考、所用四者对接的教学计划及教材上;第二条是培养的主体一定要落实在“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强有力建设上,必须狠下功夫让应该成为双师型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全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第三条是下更大功夫,在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尤其是切实抓好实习工作,确保毕业生实习后有较高的转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