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更新时间:2016-05-10

 

黄景容

 

摘   要:本文探讨了技能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在肯定技能教育发展受社会发展制约的同时,探讨技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图使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明确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技能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政治、社会经济、技能教育、制约、反作用

所谓技能教育,就是关于技术能力的培养。所谓社会发展,主要指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两个领域的进步。在技能人才培养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明确认识技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和把握技能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技能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与技能教育之间至少存在着三个必须明确认识的关系:一是因果关系。社会经济是因,技能教育是果。无经济社会形态的时代,也无技能教育。原始社会就没有技能教育;二是供求关系。社会经济越发展,生产规模大,服务行业多,技术水平要求高,生产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高,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就大,要求接受技能教育的人越多,技能教育越发达;反之,生产规模小,服务行业少,技术水平要求低,生产和服务的社会程度低,对技能人才需要量就小,要求接受技能教育的人越少,技能教育越衰落。三是制约与影响关系。这一关系是因果关系的外化,也是因果关系和供求关系的演化。

社会经济对技能教育的制约,大到技能教育规模,小到受技能教育者个人,其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社会经济水平制约技能教育的规模。技能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必须接受经济基础的制约。社会经济不仅在整体上决定技能教育,而且具体决定技能教育的多个方面,包括规模。中国现代意义的技能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清政府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工业。工业发展需要大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于是,各类职业学校相应诞生,技能教育形成一定规模。到1926年,达到一个高潮,全国有1518所职业学校开展技能教育。之后,战乱频仍,社会不宁。工业薄弱,经济低落,技能教育陷入低谷。1949年全国解放后,国家恢复经济建设,技工学校应运而生,到1962年,技校规模达到一个新高峰。之后,国家经济曲折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技能教育规模再次扩大,到1993年底,全国技工学校规模达4477所,在校学生达173.9万人。技能教育出现又一个高潮。接着,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技能教育再次压缩。直到21世纪初,伴随着全国经济平稳快速持续发展,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技能教育规模再次扩大。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技能教育的质量。上述社会经济水平对技能教育规模的制约,实质上是社会经济与技能教育供求关系中,社会经济对技能教育数量上的调控。通过数量调控,力求技能教育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由于教育成果对社会影响的“迟效”特点,也由于微观经济作用于技能教育的不平衡性等因素的存在及影响,数量调控往往难以到位,有时候,不仅不能使技能教育规模在合适的时期内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相反,盲目扩招现象导致技能教育规模超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此,社会经济对技能教育质量也予以制约。其途径是提供就业机会,让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竞争就业。学历教育学生水平高,就业机会就多,技能教育学生水平低,就业机会就少。同样是技能教育学生,也存在就业机会竞争:同一工种,同班毕业,在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谁的技能水平高,谁夺取就业机会可能性就大。当今中国,大量学历教育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大量技能教育的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制约技能教育质量的典型表现。

社会经济结构制约技能教育结构。首先,表现在决定技能教育结构的产生。以产业结构为例,一定社会的产业结构决定与之相适应的技能教育结构形成。一次产业催生农业技能教育;二次产业催生工业技能教育;三次产业催生服务业技能教育。其次,表现在引导技能教育随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上。一定社会阶段里,一次产业繁荣发达,农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二次、三次产业,为适应农业社会阶段发展,农业方面的技能教育就相对发达,技能教育结构向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倾斜,表现为培养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校增多,学生规模大。随着历史的发展,农业向工业转移,产业结构由以一次产业为中心转向以二次产业为中心,二次产业也替代一次产业成为社会经济主流时,工业技能教育就相对发达,表现为农业类学校减少,工业类学校增多,学生规模扩大。再次,表现在对技能教育内在结构的影响上。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要求,技能教育形成以下多层结构:一是教育类型结构:全日制的技工学校和非全日制的技能培训机构等;二是教育层次结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一般技能培训机构;三是技术等级培养结构: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初级技工;四是专业结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是否对应,与专业对口企业的岗位能力结构是否衔接?五是师资结构:教师队伍中,各类教师比例搭配是否体现专业结构要求,特别是专业教师比例是否在教师结构中占主要地位等。

技能教育的上述结构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要求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就会导致学非所用,就会因为教育“产品”不合格而增加社会人员的结构性失业。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技能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必须及时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特别是专业教学直接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只有及时反映,才能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之间相衔接,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产品”。反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学校教育就要受到经济发展规律的惩罚,惩罚的具体表现便是就业率低、工资水平低、学校声誉低、社会效益低。二是学生教育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及时反映社会经济水平和科技成果。特别是结合所学专业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从思想、理想上端正技能学习的态度,端正技能成才的认识,选择正确的技能学习方法,学会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技能,当一名能在企业岗位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

社会经济对技能教育条件和手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投入上。技能教育条件和手段包括生均教育成本、教职员工收入、实训设备、多媒体教学水平等。众所周知,较之普通教育,技能教育条件和手段特殊,实训设备要求更多,教学手段要求更高,经济投入要求更大。社会经济水平高,资金总量充足,对技能教育投入合理,技能教学条件与手段具备,教育质量也相应地高。社会经济水平低,社会资金总量不足,对技能教育的投入必定受限。受限的结果,一是实训设备紧缺,教育条件和手段落后。二是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且工资低,教育积极性受挫,教育质量下降。三是毕业生技术能力弱,难以胜任市场岗位能力要求,影响企业生产质量。四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其社会声誉每况愈下。五是影响来年招生,所招新生素质更差。六是上述五种结果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直至学校关闭。

从社会经济制约技能教育的五种情况看,社会经济状况决定技能教育状况,技能教育发展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二者内在的本质联系。当然,技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作用:

培养基地作用。技能教育的院校既是技能学习场所,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从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看,社会经济主要由社会生产、社会分配、社会消费等要素构成。其中社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企业又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任何国家的社会生产,任何生产企业的生产,都必须拥有一支质量高、数量足、新陈代谢正常的技术工人队伍。依靠这支队伍,企业将先进的生产工艺与先进的生产设备结合,形成先进的生产力,生产现代化产品,创造社会生产利润,促进企业在利润分配刺激下扩大再生产,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在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为经济社会进步作贡献。这样一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技术工人队伍,主要由技能人才组成。这支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单靠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技工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的作用。实践也证明:只要具备条件,技能教育院校与培训机构可以发挥培养基地作用,源源不断地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调节器作用。这一作用实际上也是从不同角度延伸了技能教育培养基地作用。借助培养基地,通过技能教育,“生产”企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当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由原来的紧缺状况变成不紧缺甚至基本饱和时,调节器作用就完成了调节任务。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是社会与经济之间,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大调节。这种看似简单的大调节,在实际运作中并不简单。大调节过程实际上包含着诸多相对独立也相辅相成的具体调节过程。比如,由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引发的关于技能人才走向的调节。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一些原先相当引人注目的行业、企业走向衰落,导致一些新兴行业、企业的兴起。而每一个旧行业、企业的衰落与新行业、企业的兴起,都必然导致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意味着调节进入新的实施阶段。技能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就表现在上述变化一旦发生,就采取减少旧专业工种的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新设专业,招收新需求专业新生的办法进行调节,促使技能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向进行合理流动。技能教育通过调整社会技能劳动者的结构来满足社会生产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实际上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比如,对技能劳动者个人职业兴趣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岗位结构、职业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存在不同的职业和岗位。有些企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对操作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技能、而是很强的责任心和纪律性。有些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需要操作人员具备高技能,甚至是多技能。不同行业、企业、岗位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很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岗之间的能力发挥效度与岗位应有效益的合理配量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关系重大。而从技能劳动者角度看,由于个性的差异,所处环境的不同,职业兴趣和爱好也千差万别,怎样将合适的技能劳动者调整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种考验技能教育调节艺术的方法。技能教育通过职业指导、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手段,能将不同能力倾向,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技能劳动者导向相应的岗位,使个人兴趣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能力与岗位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技能劳动者潜能的同时,不仅提高社会劳动力效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而且减少了技能劳动者非必要流动,降低社会劳动力成本,减少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蓄水池作用。技能教育的载体是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每年全国在校生人数达数千万之多。这两类教育形式之中,全日制教育的人数占绝对比例。从学制看,全日制教育的学制多为初中毕业五年学制和高中毕业三年学制。数千万新成长劳动力在学校里储存三年或五年与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直接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就业相比,前者因为有效地缓解了沉重的社会就业压力而更具积极意义。当然,技能教育的蓄水池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储存。储存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动态储存也不是被动应付的,而是按照相关规律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的。这就使技能教育的蓄水池作用具有以下社会功能: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提高技能水平;调节社会劳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矛盾;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上述,充分说明了技能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技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拖累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特点。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对社会劳动力质与量的需求都相应地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缓慢时,对劳动力包括技能人才的要求就减少,这时,技能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专业结构就要随之调整,否则,就出现技能人才供给过剩,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经济发展加快过程中,行业、企业对各类技能人才需求增大,需要更多的技能教育院校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这时,技能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速度、专业结构就要随之调整,否则,就出现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减缓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过程还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某个时期里,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劳动者总量要求增加,但专业结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不变,这时,技能教育院校就要招收更多学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发展速度,否则,技能教育就拖累经济发展;二是某个时期内,社会经济对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不增加,专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要求更新,这时,技能教育院校就要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培养质量,迎合企业的质量需求,否则,技能教育也就拖累社会经济发展。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质与量的需求并存,或于此之中,某种情况更突出一点。但无论是规模扩大,还是质量提高,技能教育倘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正面影响,就必须自觉调整,努力具备以下条件:(1)办学规格适度;(2)发展速度适中;(3)专业结构适合;(4)办学成本适当;(5)能力与职位匹配适宜。只有这五个方面工作做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应承担的能力相适应,才能很好地发挥技能教育的经济性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