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论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二)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1年8期)

黄景容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一、公共课课程目标
        大家清楚,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目标系列的概念。如: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发展方向的定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类似于教育目的。如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课程目标是学校规定某一教学阶段(中技时段、高技时段)学生课程学习后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应当达到的程度。与培养目标比,课程目标是下位概念的目标,既要与培养目标内涵保持一致,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又分别是进一步的具体化。
        本文所指的课程目标,同样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但又与一般的某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不同,她是公共课课程系统的目标。换言之,她以大类公共课课程目标名义,与大类专业课课程目标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支撑培养目标并实践培养目标规定的任务。
        本文以为,以系列课程连接而成的技工院校公共课大类课程目标的主要任务应是: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职业精神,让学生成为有较好思想品德、较优知识结构、较高职业意识的公民。而以系列课程连接而成的技工院校大类专业课课程目标的主要任务应是:在以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类公共课课程目标与大类专业课课程目标根据“双轮驱动”原则,优势互补,“双管齐下”,让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2月21日视察珠海高级技工学校时对学生的要求,我们认为,这一要求不仅应当成为技工院校培养目标,而且可以视为贯彻落实培养目标的大类课程目标。通过大类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带动单门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三个下位概念目标的落实。培养目标、大类课程目标、单门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五个层次目标形成系列,各层目标上下衔接,内涵相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才能在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实现从方向指导到具体有效的联通。
        二、公共课课程结构
        根据公共课大类课程目标,技工院校公共课课程可分为三级结构。
        (一)一级结构。由思想品德类课程、科学文化类课程、职业准备类课程三类构成。其依据与理由有三:一是体现培养目标和大类课程目标内涵;二是体现国家所有院校学生均需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三是体现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的需要。
        (二)二级结构。由各具体课程组成。思想品德类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民主与法制课、思维训练课、审美训练课等;科学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语文课、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英语课、综合信息课(经济、科技、社会、政治等领域最新信息)等;职业准备类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心理健康课等。
        (三)三级结构。由六组类型课组成。一是基础课与拓展课。基础课是学生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必不可少的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如数学课、语文课等。拓展课是在基础课基础上范围扩大,难度加强的课程。如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哲学、美学等课程。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这是在学分制度下两类课。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都重要。三是学科课与综合课。学科课,如数学课、语文课。特点是独立完整、系统,教师所教逻辑清楚,容易把握,学生所学知识成系统,相对完整,容易识记。综合课,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可以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力综合而成一门课程,比如先进国家推崇的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就是典型的综合课。我国有的学校开设综合信息课,内容包括当今社会各主要领域主流信息内容,也属综合课范畴。四是正式课与非正式课。正式课即在教室、实训室空间进行的课程。非正式课程即第二课堂活动,如社团活动、各种文体竞赛等。
        (四)三级结构安排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公共课课程结构安排以三个层次为主,其应坚持的原则是:结构内涵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对应。这是确保课程目标落实的关键,也是课程结构与课程目标的外对应。课程结构的内对应则是三级结构之间对应。一级结构引领二级结构,二级结构又引领三级结构。反过来,下一级结构必须落实上一级结构内涵。只有这样,公共课课程结构才能形成有机统一体,逐层落实课程目标。此外,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在不违背课程目标精神的前提下,可视具体需要适当调整。最后,课程结构的落实须有相关制度的配套。比如学分制度、薪酬制度等。
        三、公共课课程内容的选择
        确定公共课课程目标和结构之后,紧接着应当考虑的就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回答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的问题。这是公共课课程开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决定公共课课改成败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从范围、原则两个方面讨论。
        (一)范围。按国内比较统一的意见、课程内容包括事实、原理、概念、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六个方面:“事实——度量单位、时间单位、物质形态等等。原理——杠杆原理、进化论、相对论等等。概念——家庭、社会、经济、阶级等等。技能——写作技能、演算技能、测量技能、运动技能等等。态度——宽容、民主、参与等等。价值观念——人生价值、公平竞争、自我实现等等”(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这里所提的课程内容的六个方面纯属经验之谈,也是学科教学长期实践的总结,不仅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而且在开展对原来的或现用的公共课课程内容改革时,既可以综合考虑六个方面的因素,又可以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当然,上述对课程内容涉及范围的归纳与解释都比较简单。其实,课程内容中的“事实”,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历史事实、文化事实、军事事实、天文地理事实等。这些“事实”中的经典部分是每个公民、每个职业人都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或叫“通识”,应当特别强调。尤其应当明确的是:“事实”、“原理”、“概念”三者所包含的内同主要是“知识”,这类“知识”往往以不很生动或不很形象的形态存在,使人对其的认知不容易。“态度”、“价值观念”作为课程内容,比“事实”、“原理”、“概念”更加抽象,形成过程和转变过程更加复杂。不容易教,也不容易学。唯有“技能”的内容比较感性,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尤其如测量技能、运动技能、欣赏技能等,经过技能训练,学生水平即使不一定很高,但由于相对容易掌握,学生也不那么怕,不那么烦。因此,技工院校公共课课程内容的设计,可以将之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来安排,甚至可以以各类相关技能的训练为突破,带动解决“事实”、“原理”、“概念”等知识传授与习得的不容易问题和形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念”的高难度问题。
        进一步思考,公共课课程内容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类与技能类内容的设计与教学上。因为,知识类内容包括“事实”、“原理”、“概念”三个方面。虽然比较抽象,虽然不易理解,虽然在中小学阶段已有些害怕,甚至讨厌,但是属公需性质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好处。因此,不能因为学生不爱学,学校就顺水推舟,不负责任地不要求学。公共课中的技能类课程内容当然也属于公需性质,但与知识类相比,具有提高性特点。这类课程的技能,相对于专业课的专业技能,自有秉性。一个学生,如果经过写作技能、思维技能、演算技能、测量技能、运动技能、欣赏技能、心理调节技能……训练而达到一定水平,那么,这个学生拥有的系列技能比专业课学得的专业技能可能具有更大的有用性,对学生一辈子的职业发展产生的作用可能要比专业技能更大。因此,应当下功夫设计好。
        (二)原则。根据上述分析,公共课实际上应叫公需课。“公需”比“公共”更重视选择,更看高“需求”,更强调实效,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当我们有意识地将“公共课”改称为“公需课”时,当我们假如式地认同技工院校公共课应以公需性质的知识类和技能类为课程主要内容时,我们的思路似乎更加清晰,我们对公共课课程设计应当坚持的原则更加自信。于是,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状况,学校和学生实际,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有效性原则。历史发展至今,无论由“事实”、“原理”、“概念”合成的,还是没被包含在内的其他的“知识”,学生在校短短几年时间必定学不完,加上新知识不断的出现,我们只能围绕课程目标要求,选择最有效的知识内容。“技能”也是这样。以写作技能为例,写作技能包括各种文种或文体的写作,每一文种或文体写作的技能也千差万别,对于技工院校学生,只能选择现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最需要的文种或文体,选择最基本的技能反复训练。
        二是基本性原则。所选内容,不管是知识类,还是技能类,既不要过深、过难、过广,也不要过浅、过俗、过滥。保证课程内容深度、广度都基本保持在“稍抬脚跟,就能摘到葡萄”的程度上。少数优秀生可采用选修课形式,让其再拓展类课程中满足需求。
        三是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课程内容要尽可能充分地体现趣味性,让学校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条件,让教师在相应的教学环境里有趣地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范围”很宽广,“原则”较抽象,在具体设计中,应当根据宽广的“范围”和抽象的“原则”定位“路径”:一是沿着为素质服务的路径设计;二是沿着为专业服务的路径设计。既要夯素质基础,又要助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数学、专业英语、应用写作等,就属于后一种路径。
        四、公共课课程实施平台
        技工院校公共课课程实施平台主要有三个:
        (一)课室平台。即正规的教室、实验室。这两个地域空间历来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平台。尤其是教室,但在技工院校公共课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室应被改造,改造成适合当今时代学生思想心理的,能够实施新知识、新能力教学的场所。传统教室里的桌与椅也应被改造,改造成更便于现代教学的,学生喜欢的,可自由移动拆整的“平台”。实验室也不全是传统的实验室场所,更多的应被改造成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学生知识深广新度,训练学生学习方法……的优良场所。
        (二)场馆平台。即运动场、体育馆、形体室、俱乐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适合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地域空间。这类平台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一般被排除在课程实施平台之外,但技工院校公共课则应将之纳入课程平台范围,高度重视,认真管理,有效实施,创造好的培养效果。
        (三)网络平台。即把网络当做公共课课程实施的一种平台。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课程需求,通过公开招标或购买等方式,开设一批或一大网络阔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程。让相当部分老师在网络平台上授课,让学生根据网络课要求,在网络甚至微博环境里进行学习,完成作业甚至完成考试,取得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