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学习“北京工业”的工学一体化课改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1年1期)

                                                                             黄景容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工业”)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一样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早启动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院校之一。经过多年探索,该院已经形成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新格局。
        一、“536”工学一体化课改模式
        (一)5步骤。“5步骤”,主要是指“北京工业”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见图1)。第一步,职业和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主要是为了解企业现场管理、了解企业生产流程,结识一批企业实践专家。第二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是组织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在汇总归类代表性工作任务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学习领域描述。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培训和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学习领域的描写。第四步,课业设计。选择企业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与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进行教学化处理和二次开发,形成教学项目,以课业的形式予以表现和描述。第五步,课程实施和评价与课业设计、职业和工作分析之间的双向反馈。这种双向反馈机制抓住了课程设计的起始点,也确保了工学一体化课程的科学性。


        (二)3层次。“3层次”,主要指“北京工业”根据人才培养层次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梯级划分,分为中级工核心任务、高级工核心任务和技师核心任务。每一梯级的学习均以完成前一梯级为基础。以数控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梯级划分为例(见图2):首先,中级工核心任务以工作规范养成、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包括手动工具制作零件、普通机床制作零件、普通机床制作组合件、单件常规零件数控加工。其次,高级工核心任务以独立工作和解决常规问题为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包括批量零件数控加工调整、数控机床加工组合件、机床常见故障检测与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最后,技师核心任务以疑难处理和工艺改进为主要内容,主要任务包括数控加工难点处理、工装设计与制作、新产品试制、数控加工工艺改进、数控加工技能指导与培训。


        (三)6环节。“6环节”,主要指“北京工业”在教学项目的组织实施中采取学生收集学习信息、制订本项目学习计划、依据计划制订实施方案、执行方案、验收方案执行效果、评价与反馈6个环节。以数控“冲孔机制作项目评估”教学实施为例:第一环节,收集信息。即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对既定学习任务展开信息收集,以实现对学习任务的认知,主要包括新的学习与工作环境的认识、冲孔机制作技术指标分解。第二环节,计划。即根据已有信息,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出冲孔机制作计划安排。第三环节,决策。即共同讨论,选取最终实施方案。第四环节,执行任务。包括底座加工与检验、立柱加工与检验、冲程机构加工与检验、工作台加工与检验、冲孔机总装与调试。第五环节,检查控制。即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效果验收,主要指对冲孔机产品性能验收。第六环节,评估反馈。即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二、“2311”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
童华强院长认为,目前我国工学一体化课改处在“有形无神”、“样有质差”的阶段,要从“有形无神”、“样有质差”达到“形神兼备”、“样质皆好”难处不在课程开发,而是在没有与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师队伍。为此,他们正在探索“2311”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
        (一)2种能力。童院长认为,工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2种能力,即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教师拥有专业要求的理论和实操能力。所谓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能力。这2种能力缺一不可,它们就像人之“饮食”,既不能说“饮重于食”,也不能说“食重于饮”,而要全面兼顾,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营养均衡、健康发展”。目前技工院校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师专业能力锻炼,而严重忽视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培养,而实际上,这两者是相互促进并螺旋上升的关系。因此,童院长表示,将工学一体化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串起来,就相当于树干,但作为教学,光有树干还不够,还要有分支、树叶,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综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能力。
        对于两种能力的培养,“北京工业”摸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首先,对于专业能力锻炼,“北京工业”要求专业教师“会干活”,主要是让教师积极参与工学一体化课改,通过课改,让教师学会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从不会、不太会到会的过程来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其次,对于综合教学能力培养,“北京工业”要求专业教师“会教学”,主要是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怎么干,研究教学怎么教来进行。他们主要采取4步培养法:第一是理会课标。以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课标理会的说课为主要形式,解决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与如何设计教学进度计划的问题。第二是书写教案。以按照课标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规范书写、教案评价为主要载体,帮助教师解决如何设计教学环节的问题。第三是教学实施。以课堂讲授为载体,主要培养教师的个人风格习惯(包括语言、板书、组织、节奏、交流)、专业程度把握及表达的有效性。第四是教学评价。即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点评,按教学项目评分,并将最终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培训档案。
        (二)3环推动。为了确保教师少走弯路,并从教师中发现典型,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北京工业”采取了“3环推动”的策略,即教研指导、教务评价、系部推广。教研指导,即由教研部门指导和帮助专业系部教师选择教学项目任务、设计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内容、评价教案和教学环节设计。教务评价,即教务部门对教案书写的规范和教学实施过程规范进行评价督促。系部推广,即系部主任和骨干教师推广培训内容,落实到每个教师,积累优秀课程资料,逐步完成课程教案标准化和教学设计标准化。
        (三)1种机制。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实施及持续性改进是一项复杂工程,从事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教师要付出大量的“隐性工作”,为了确保课改成果,为了确保培养质量,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该校初步探索制订了1项专门促进工学一体化工作的待遇奖励机制。该待遇既包括与收入挂钩的内容,也包括与职称挂钩的因素,以此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快速发展。
        (四)1个梯队。即形成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教师梯队。该院试图在建立健全工学一体化教师待遇激励机制基础上,通过建立教师梯队,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规划出一条发展路径,促进教师不断向更高层级迈进,从而自觉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三点启示
        (一)三所对接是工学一体化课改的目标
        童华强院长表示,进行工学一体化课改主要是基于两个弊端:一是学生所学专业课与工作实际所用相脱节,难以直接为学生就业服务;二是学科式教育与学生实际相脱节,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两个弊端有一定因果联系,所教、所学不能所用,当然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所教、所学、所用三所是否对接是主要矛盾,而工学一体化课改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实现所教、所学、所用三所对接。“三所”对接不仅体现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而且体现技工院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就业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无论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服务,只有切实做到“三所”对接,才能结合到家,服务到位。“三所”对接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关注企业的用人要求。要求教师所教,内容须与所用对接;学生所学,内容须与所用对接。有了上述二个对接,企业就有较高的员工质量,员工质量高,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技工院校的办学质量便因上述三种质量的整合而得以保证。
        (二)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是工学一体化课改的核心
        在工学一体化课改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典型工作任务”,但听到最多不意味着是最难,最难的应是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这种转化的过程相当于认识上的“两次飞跃”,当学校通过企业调研和从对职业和工作的分析中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时,相当于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当把确定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时,相当于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即由认识到实践。从认识的辨证过程看,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工作、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胜任工作、实现思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完成第二次飞跃并不代表认识的终止,而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实施,进行再实践、再认识。所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转化是工学一体化课改的核心。
        (三)一体化教师是工学一体化课改的关键
        工学一体化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很好地实施,这就像园林工人拿着剪刀给树木修形、剪枝,心灵手巧的“园林工人”好比工学一体化中的教师,参差不齐的“树”好比是工学一体化中的学生,锋利无比的“剪刀”好比是工学一体化课。同样的“剪刀”不同的“园林工人”去修理同一颗“树”,结果肯定不一样,造成结果的不同,与“剪刀”本身无关,与“树”无关,完全在于“园林工人”对“园林艺术”的认识和对“剪刀”的运用,也就是说,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了“修形”,一是对“园林艺术”的理解,这就相当于教师对工学一体化的认识程度,是否做到了“知己知彼”;二是对“剪刀”的运用,这就相当于教师对工学一体化课的运用程度,是否做到了“游刃有余”。做到“知己知彼”,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积极参与工学一体化课改,在课改的过程中认知工学一体化课,在认知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做到“游刃有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前文所述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就像庖丁说的那样:“我的技术高超,不只是因为熟练,而是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摸清了牛的骨骼结构”。其所说的“熟练”,就是具备了很强的动手能力;掌握“规律”、摸清“结构”,就是懂得用刀规律和牛骨骼生长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