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学习“苏州技师”办学经验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1年2期)
黄景容
苏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苏州技师”)是长江三角州地区最早建立的技师学院之一,该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对于技工院校破解生源与就业两大危机及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苏州技师”三大办学亮点
(一)办学职能创新
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化培训是技工院校办学的两大职能。但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是当前技工院校探索的重要课题。苏州技师学院既是全日制技工教育主体,又是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主体。学院挂苏州市公共实训中心牌子,系挂专业实训中心牌子,如信息技工程加挂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牌子,机电工程系加挂机电技术公共实训中心、创意服务系加挂创意服务技术公共实训中心、电气工程系加挂电气技术实训中心。各系既组织全日制教育,又开展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统筹,业务相连,职能组合,齐头并进。全日制每年新招2000人,培训5000人,目标将达10000人。初步形成了技师学院与公共实训基地“二元融合,一体运行,相互促进”的运营模式,对技工院校办学职能二重组合的深入实践具有示范性意义。
(二)校企合作创新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苏州技师”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建立紧密伙伴型校企合作为目标,建立了六项基本制度,即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制度、核心层合作企业制度、教学咨询官制度、教师下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制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到目前为止,该校已经组建了由51家成员单位组成的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18家核心层校企合作企业,100名教学咨询官队伍以及9个实训中心。“苏州技师”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建立“核心层合作企业”和“教学咨询官”两项制度紧密相关。所谓核心层合作企业,即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共同制定课程建设开发计划,接受并妥善安排学生实习和老师进企业研修,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企业对学生的奖学金制度等方面积极参与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核心层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主要发挥了四大功能,即定向培养、合作建设、产品加工、教师研修。而被确认为“核心层”的企业也将享受6大“优先政策”,即学校优先提供企业选择优秀学生,优先确定企业冠名班,优先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优先安排企业青年员工进职业院校享受政府补贴学习,优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表彰及补贴政策,优先对企业外来员工实施免费技能提升培训。所谓“教学咨询官”,即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为教育教学出谋划策,由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师、企业培训师、专技人员等组成,由学校颁发聘任证书的教学咨询专家队伍。“苏州技师”的教学咨询官聘任的对象均为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与实践专家。这些教学咨询官全面渗透专业教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七大作用,即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讲座、督导教学过程、编写教材、开发课程、传授技艺、来校授课。
(三)职业素养课程创新
“苏州技师”的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与实施颇具特色。“苏州技师”从2008年3月份开始酝酿《职业素养训练》课程,当年5月份正式启动,8月份形成校本教材,10月份开始实施。通过调研酝酿、座谈征求意见、确定课程模式和课程框架、编制教材样本、培训编写师资、组织编写、专家审稿、再次修改、最终定稿等9个步骤,探索建立了由书写能力训练、心理训练、急救避险训练、创业能力训练、环境素质训练、礼仪训练、团队合作训练、理财能力训练、口才训练、“6S”品质训练、就业指导训练、模拟员工训练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13个学习领域构成的课程体系。通过“5进”使得整个课程极具操作性,即“进教材”,编制《职业素养训练》的校本教材;“进教学计划”,将职业素养课程13个学习领域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教学计划;“进课堂”,将职业素养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进课表”,将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学生学习课程表;“进学分”,将职业素养的学习成绩计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学分。该校职业素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别具一格,在考核的方式上,采取了单元测试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过程中,根据学习领域的不同,采取了面试、答卷、完成规定项目、个人和团队展示、现场模拟、模拟员工情境测试等形式进行。由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实践体系的科学性,学生普遍喜欢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使得该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普遍提高,毕业生也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二、“苏州技师”的三点启示
(一)三类培训与公共实训是技工院校重点发展的核心任务
2009年、2010年技工院校全日制教育生源危机初见端倪,单纯依靠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以谋求技工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显然已经不大现实。从职能上来看,一方面,加强技工院校技能教育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强化技工院校社会化培训的服务功能,技工院校的发展路径基本清晰。正是基于这一形势判断,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0年8月果断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明确“到‘十二五’末,全国技工院校学制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500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年均达到800万次”的目标任务。从数量对比来看,职业培训工作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位置。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明确“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的主要任务。联系人社部发[2010]57号和国发[2010]36号两个文件,不难判断: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三类培训是新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问题是技工院校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职业培训工作。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基础好的技能教育机构,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从2007年1月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到人社部发[2010]57号文均反复强调了这一措施的重要性。应该说,依托技工院校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发挥现有资源最大效用的最佳选择。但长期以来,技工院校困惑于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属性的差别性,未能很好的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苏州技师”将学校建设与公共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模式,实现了技工院校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化培训业务相连、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了技工院校教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公共实训基地的教育资源并壮大了力量,提升了学校的社会辐射力和服务效力。 “苏州技师”的这一模式无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标杆意义。推进技工院校与公共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核心层企业”和“教学咨询官”是提高校企合作质量的两大支撑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是当前技工院校普遍探索的课题。从校企合作的成效来看,呈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但从整体来看,校企合作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苏州技师”创造性的建立了“核心层企业”与“教学咨询官”的制度,为校企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教材,共同选定师资,共同实施培养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通过政府和学校正式发文确认,不仅将这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 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方式以制度的形式稳定下来,并将合作“人员”也以制度的形式稳定了下来。特别是“教学咨询官”队伍的建设,不仅充分发挥了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和在教育教学中的“智囊”作用,同时赋予了这些技术人员更高的社会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增强了技能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核心层企业”与“教学咨询官”是“苏州技师”校企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同时以事实证明了两者是提高校企合作质量的重要支撑,值得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三)职业素质培养是当前我国技工院校的弱项
职业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我国技工院校的重视,在理论与实践中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苏州技师”的职业素养训练课程体系、“广州工贸”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等。但相对于技能教育而言,职业素质培养还是我国技工院校的弱项。“弱项”的表现:一是职业素质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职业素质,由于从事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即包括内在品质、思想观念等内在因素的差异,也包括由内在因素导致的外在言行的差异。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二是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尚不清晰。从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来看,其一,未能贯通课内课外两个阵地;其二,未能贯通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其三,未能贯通课程学习和素质拓展两个环节。三是职业素质的考评未能形成一定的标准。当然,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所以成为“弱项”,也是因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制于技工院校的职能。技能教育在技工院校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技工院校必须将绝大部分资源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其次,受制于生源质量。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但市场要求通过几年的技能教育,必须将其塑造成市场欢迎的技能人才,“基础差、起点低”的生源现状需要技工院校花费大量精力、人力和物力对学生进行“补课”。 再次,受制于职业素质本身。职业素质培养对于技工院校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在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适应于技工院校特点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此外,还受制于技工院校的育人环境。本质上而言,尽管技工院校承担着职业素质培养的职责,但职业素质的最佳培养场所在企业。这就决定了技工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手段的局限性。尽管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技工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不能有所作为,至少可以学习“苏州技师”、“广州工贸”等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具有颇多建树的院校,从技工院校最基础最擅长的部分做起,从课堂渗透、环境同化等方面着手,探索适应技工院校特点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