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技工院校公共课改革(一)

    更新时间:2016-05-10

 


(文章发于《中国培训》之“景容视点”专栏,2011年7期)

黄景容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一、技工院校公共课现状评价
        顾名思义,公共课就是学校每个专业都得安排,每位学生都得学习的课程。其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多无直接关联,但是,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基础具有重要作用。技工院校的公共课也叫文化课或公共基础课,搬用普通高中课程体例,最多安排七门课:政治(或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职业指导。这是初中毕业3年中技班或初中毕业5年高技班前3年学生学习的课程,至于高中毕业3年高技班则搬用高等院校做法,学习大学数学、大学语文、哲学等。由于课程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大专的,因而水平也按“相当于高中水平”或“相当于大专水平”来要求。从当前状况看,技工院校公共课效果不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生不爱学。一般说,喜欢公共课的或不怕公共课的学生都上普通高中或考大学去了。正是在初中或高中怕公共课的学生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转读技工院校的。既然选读技工院校,就是想学技术的,除了专业课,其他课程都不重要,可学可不学。
        (二)家长不重视。有的家长知道子女大学无望,入职业院校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混口饭吃,学不学文化课无所谓;有的家长知道子女不是读书的料,年龄又小,不读书,社会混,惹事生非变坏了,干脆送入职业院校,花点钱让学校代管几年,子女学什么并不关心;更有一些家长虚荣心作祟,羞于提起子女入读技工院校,任由学校安排,上不上文化课,无所谓。真正关心子女在校学习,特别是公共课学习的家长偏少,了解公共课与子女整体素质提高的关系,主动督促学校开设并教好公共课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
        (三)学校不重视。公共课地位次于专业课、学生不爱学、家长不督学、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促使学校对公共课的不重视,导致全国技工院校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取消。技校学生一律只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一技之长;二是改造。将公共课的一些内容融入工学一体化课程中,需要时补;三是压缩。安排公共课,但所占课时的比例越来越少。
        (四)课程不合理。技工院校公共课无论是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还是相当于大专文化水平的,其特点是分科设置,分科教学,分科考试。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教师系统而完整地教,也有利于学生简捷而有效地学,更有利于学校独立完整、系统地考。但是,其不足也明显,那就是各分科(语文、数学、英语等)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表面看,自成系统,实际上,与社会发展,各分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现实不相适应。打破学科领域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求的综合性课程应运而生,与分科设课密切相关。
        (五)教师教学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公共课学习的积极性。技工院校很多教师是从中职学校过来的。中职学校公共课教学沿袭普通中学应试教育的教法,教学思维已成定势。到了技工院校,仍然习惯地将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本来就因应试教育而惨遭失败的技校生身上,效果肯定不佳。另有一些高校本科、硕士毕业的学生入教技校公共课,也沿用大学教师满堂灌等教法,很难唤起学生学习公共课的积极性。
        (六)缺乏自适性的公共课课程。与上述“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的问题是:技工院校公共课课程几乎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大专课程。这就犯了不顾学校教育类型不同而生搬硬套的错误。普高和大学的课程至今仍以学科性质为主。学校教育类型不同,课程性质差异,公共课课程体系也应具有独特性,应当创造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公共课课程体系。
        二、为什么应坚持开设公共课
        上面,我们分析了技工院校公共课效果不佳的六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逐渐放弃公共课的心态。因为,大多数学校生源为无门槛的登记入学生;大多数登记入学生怕上公共课;大多数学校担心开设公共课吓跑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数学校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形成轻视、忽视甚至舍弃公共课以此既迎合新生、吸引新生,又节省办学成本的心态。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它,不仅可能负面影响公共课的改革,而且可能危及公共课的生存。
我们认为,技工院校应当坚持开设公共课基于以下理由:
        (一)公共课与学生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按照我国关于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技工院校所设公共课课程可以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审美素质、职业素质五类,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基本吻合。可以说,技工院校的公共课就是人文素质课。
        (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历史阶段。与其相适应,三次产业转型升级都已经或正在改变以往的用工要求,对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大。换言之,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还要拥有高素质。这就意味着一技之长走天下的岁月逐渐淡去,高素质的一技之长者才能成为用人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对学校来讲,高技能的培养主要由专业课完成,而高素质的培养主要由公共课完成。尽管,如同高技能无法仅靠学校技能培养一样,高素质培养任务的完成最关键的环节是长期社会实践。但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
        (三)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2009年12月21日,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两个支撑点:一是文化科学知识;二是专业技能。这是总书记、国家主席对技工院校学生终生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技工院校课程定位的重要依据。“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与平台主要是学校的公共课,“潜心钻研专业技能”的载体与平台主要是学校的专业课。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成为有利学生终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诚然,技工院校多数学生是普通中学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是,技工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技能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面对与其失败密切相关的课程,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实施改造,寻找合适的办法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消除其对公共课的厌烦、恐惧心理,唤起热爱公共课学习的信心,而不是“顺水推舟”,任其不懂事长期“不懂事”,任其缺陷终生“缺陷”。
        (四)技工院校不是培训机构。从学校性质看,技工院校不是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也培养技能人才,但主要是技能的短期培训。培养对象以在岗员工为主。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有,长则一年多。虽也教知识,但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与公共课无关。较少或基本不涉及素质教育。技工院校虽然也培养技能,但毕竟是学校,学制主要有中技3年;高技5年或3年三种。就读学生年龄一般在15—20周岁之间。根据人的成长规律,这一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涵养人文素质的关键时期。3—5年的时间里,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仅仅培养一技之长,似是一种人生的耽误,价值的浪费,也似是一种办学者的不负责任。
        三、公共课与专业课关系
        (一)各有所能。公共课与专业课各有所能,不可替代。专业课是主干课程,公共课是文化课、基础课,非主干课。这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普遍的课程定位。这种课程定位轻重分明,主次清晰,影响巨大。包括两类课程的待遇,包括专业基础课在内的专业课不断得到强化,课时、场地、设备、资金、教师人数、教师待遇……都优先、优越、优势。渐渐地,专业课如日中天,公共课隐若星光。地位悬殊导致的待遇差异又进一步影响教师的教学。从目标看,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课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又有利于学生毕业就业后的专业发展;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毕业就业的稳定,而且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正因质差的存在,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替代便无法随意。专业课工学一体化课改过程中,少数学校取消或部分取消公共课,将之纳入工学一体化课程,在必要的阶段,以补课性质,加入适当的公共课。其出发点是以学用结合方式,增强实效,还可减少教师和学时。从理论上看,从理想状态评估,应有效果,但此法因剪切公共课所导致的后果有待认真评价与商榷。
        (二)互相依存。公共课与专业课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正如二者的区别客观存在一样,二者的联系也“亦此亦彼”地存在着。那些为专业课学习做准备的课程,如专业英语、应用写作、专业数学,无疑与专业课直接相关。即使是与专业课无直接相关的课程,也通过“素质”的桥梁,联系着两类课程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修炼。由于两类课程都分担着培养整体素质的责任,因此,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品德的修养,实际上都在联系中运行。
        (三)“双轮驱动”。从纵向看,公共课是基础课,是非主干课,专业课是核心课,主干课。基础层次的课理应为核心层次的课服务。但从横向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好像是运载车身的双轮,异同兼容,缺一不可,共同驱动。任何学校办学目标的落实,都不能没有这两种课程。换言之,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双轮驱动”是学校之车驶向目标高地的重要“工具”。
把公共课与专业课视为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双轮”,涉及两类主要课程的重新定位。
        1.“双轮驱动”,符合时代要求。迄今为止,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定位,主要是工业时代学校教育的产物。专业课由于与学生的专业能力直接相关,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而倍受关注。这种直接影响形成显在效应代代相传,形成人们的思维定势,定位理论也相伴着根深蒂固。公共课由于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联系比专业课更多,对学生的毕业就业作用没有专业课明显和直接,其潜在效应未被世人关注。这种未被世人关注的潜在效应也因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的稀少和苍白,推动者的乏力,尤其是根深蒂固的次要观念影响,在技工院校里,尤处尴尬不堪地位。当今中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将两类课程重新定位为“双轮驱动”,源于技工院校对公共课潜在效应高度忽视,我们渴望关涉一届又一届技校学子终生发展的公共课能被重新审视,定会有新的历史判断。当然,我们明白,在当下状态,盼望公共课能在技工院校系统以“龙卷风”状态激荡,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已成定势的思维是不现实的。而行动起来,按照“双轮驱动”的定位,下比专业课改更大的决心,大力开展难度比专业课课改更大的公共课改革,真正把公共课潜在效应释放出来,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对一代技校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负责。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公共课(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课(专业能力培养)形成新的认识。专业课的显在效应立足就业,以实用主义为哲学依据,因直接为个人、经济、社会服务而具有吸引力;公共课的潜在效应立足素质,以可持续发展为科学依据,因潜移默化地为个人、经济、社会服务而具有影响力。经过一边夯基础,强素质;另一边攻专业,保就业的“双轮驱动”的劳作,争取基础扎实,素质提高,就业无忧,成才在望的收获。
        2.双轮驱动,需要抓紧改革。专业课的改革已在不断深化。各种改革模式中,工学一体化模式的专业课课改把传统学科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合二而一,采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形式教学,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学实现学习”的总体思想指导下,广受欢迎,渐成专业课课改的主旋律。公共课课改由于上述原因,障碍更多,难度更大,进程不理想,前景很迷茫。面对诸多困难,如不加大改革力度,就会“掉队”,不仅无法“双轮驱动”,甚至会给专业课良好的改革进程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公共课改革一要统一认识“双轮驱动”的意义;二要根据技工院校特点重新设计公共课课程体系;三要大胆改革,探索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与专业课改革相适应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兴趣地学习公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