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
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制
黄景容
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加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职业院校如何在体制上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深圳技师学院)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制为指导,按大学专科构架,设立12个系(部),33个教研室,30个专业,采取全日制教育和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办法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全日制教育招收初中毕业三年制中级技工班、初中毕业五年制高级技工班和高中毕业三年制高级技工班。从2003年开始,逐渐减少中级技工班班数,增加高级技工班班数。到2005年,全校高级技工班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4.6%,同时,招收并培养全日制预备技师。从2006年开始,该校不再招收中级技工班,只招高级技工和预备技师班,专门开展高技能教育。社会化培训方面,以业余培训高级技工、技师为主,兼顾初级、中级技工和高级技师。从2003年到2006年4月为止,学校社会化培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占培训总量的33.27%。该校已初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制。
探索之一:正确认识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正确认识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是探索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制的基础。该校经过调研与分析,认为技能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技工培养存在两对难以解决的矛盾
1、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矛盾:市场对技能人才巨量而迫切的需求与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技能人才供与求的矛盾。
2、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质量要求与教师技能传授水平二者不相适应的矛盾。简言之,即技能人才教与学的矛盾。
(二)技工培养存在两种不正常倾向
1、重学历教育,轻技工教育。重视学历教育是应该的,但轻视技工教育不对的。虽然,这种轻视也有技工教育起点晚,数量少等客观原因,但与学历教育相比,重视不够,问题较多,又是事实。其结果是:技工教育有投入,但太少;有规模,但太小;有设备,但老化;有工位,但不够;有教师,但不能如愿以偿地教会学生技能。
2、重考证,轻质量。重考证,指的是重视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轻质量,指的是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实际岗位能力二者是否名实相符不够重视。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证书代表能力成为一种竞争就业导向。考一本证书,意味着拥有一种能力。考多本证书,代表着拥有多种能力。在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里,不少人确以多本证书竞争就业成功。于是,多考证容易就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形成一股潮流,渐渐升格为一种经济。但是,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教育培训机构为了经济利益,引导考生背考试范围,轻技能实操的现象。
(三)技工培养投入存在两个不平衡
1、政府投入不平衡。受体制影响,我国当前培养技工的学校分两类:一是劳动保障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二是教育部门所属的职业学校。从全国角度看,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享受《职业教育法》规定的教育费附加;劳动保障系统的技工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尚未享用教育费附加。
2、企业投入不平衡。按照“谁使用,谁培训”原则,企业是技能培训主体,应当保证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但是,数量庞大的非国有中小企业却走“只使用,不培养”路子,不愿意投入资金培训技工,靠直接到劳动力市场聘用技工或挖大企业“墙角”办法解决技工短缺问题。
(四)技工待遇存在两个“不高”
1、技工经济收入不高。与改革开放以前比,技能人才的工资收入不仅提高了,而且幅度还不小。但由于其他职业人员收入也在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大于技能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技能人才收入不高,其经济收入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率不成正比。
2、技工社会地位不高。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明显改善。这是事实。但有改善,还不到位;有效果,还不普遍。其表现:一是经济收入偏低;二是企业用人也好,研究人员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好,技工的排序均偏后;三是企业表面上取消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统称为企业员工,实际上,等级区分仍然十分鲜明。
(五)高级技校学生难以兼得两本证书
培养高级技工的高级技工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因为体制的原因,高级技校毕业生在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无法获得大专学历证书。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均承认高级技校毕业生享受大专待遇,但用人单位不承认。在仍然重学历的当今社会里,持高级技工学校学历的毕业生很“亏”,很不公平。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深圳和全国一样,技能人才队伍不同程度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
探索之二:转变五个高技能人才教育观念
(一)等级培养观念。针对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的问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应从培养初、中级技工为主转向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高端带动,形成梯次结构。
(二)培养目标观念。针对重学历教育,轻技工教育的问题,应在无法让学生学历成才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走高技能成才道路。因此,高级技校应从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于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的浅近目标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高技能教育、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的深远目标。
(三)技工院校观念。针对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的问题,技师学院和高级技校应当从以高级技校全日制教育为主,技师学院社会化培训为辅转向院校统筹、资源共享、业务相连、高端为主、优势互补、齐头并进。
(四)办学模式观念。针对技工培养重考证,轻质量问题,高级技校办学应从校内教育为主转向校内教育与校企合作培养并重,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培养质量。
(五)教师能力观念。针对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的问题,高级技校教师应当拥有现代高技能教学水平。因此,应当从知识理论型教学为主,会教一点实操课转向必须成为双师型,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
探索之三:树立“231”高技能人才教育理念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改革,改革决定发展。围绕为什么要办高级技工学校,怎样办好高级技工学校这两个涉及办学理念的大问题,该校从矛盾、规律、机制、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反复讨论,明确了“2313”的办学理念。
(一)调处两对矛盾
1、基本矛盾,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高技能人才供与求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这对矛盾缓解转化的时间与效果。所谓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主要包括实训设备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个方面。
2、主要矛盾,即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质量需求与教师技能传授的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简言之,即高技能人才教与学的矛盾。这对矛盾中,既存在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是否一体化的问题,也存在所学与所用是否相对应的问题。在这对矛盾中,教师技能传授水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缓解乃至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
调处上述两对矛盾,就是要从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抓培养能力的提升,抓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遵循三种规律
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当遵循三种规律:教育规律、市场规律、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高级技校只有探明教育、市场、高技能人培养三种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平衡和有机遵循三种规律,既抓校内教学,又抓校企合作,更抓学生技能的提升,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三)建立一个体制
建立以高技能就业为导向,以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技能实训、提升品德修养为高技能教育重点,以高技能成才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教育体制。
探索之四:构筑五条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高技能成才不能像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应开设多条通道。该校充分利用技师学院、高级技校职能,按照“院校统筹、资源共享、业务相通、高端为主”原则,为高技能成才构筑了五条通道。
(一)报读高级技工班成才
初中毕业生可报读我校五年制高级技工班;高中毕业生可报读我校三年制高级技工班。该校实践证明:报读高级技校的高级技工班,毕业后能够成为高技能人才。
(二)报读预备技师班成才
从2005年开始,该校以院校合作形式招收高中起点全日制预备技师班,按照“3+1.5”(高级技工3年,预备技师1年半)学制,实行学分管理、校企合作、课题导师等制度培养。学生考取技师学院预备技师证明后,由学校推荐就业。就业两年后,申请技师考评。
(三)报读业余高级技工班成才
社会上已在岗的中级技工,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技师学院业余高级工班学习,用4个月左右时间,完成规定模块学习并通过市劳动保障局组织的全市统一考核者,可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四)报读业余技师班进一步成才
社会上已在岗的高级技工或我校毕业生就业两年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技师学院业余技师班学习,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完成规定模块学习并考核合格者,可以申请技师考评。
(五)报读业余高级技师班进一步成才
所有技师到了法律规定时间都可以上我校技师学院一年制业余高级技师班,通过规定程序,完成业绩跟踪,合格者由市劳动保障局颁发高级技师证书,成为高等级技能人才。
探索之五:试行五种高技能人才教育模式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该校自2002级新生开始实行学分制。制订学分制管理制度,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学分制、模块化、分阶段培养”为特色的课程模式,开发学分制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该教学管理系统包含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安排、课程重修安排、学生选课、课表编制、教材征订、期末考核安排、成绩上报、成绩管理、教学信箱、教学课件管理等功能模块,将学分制管理流程固化于系统之中,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准确、高效,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无纸化,使我校的教学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该校从2002年开始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原则是互利双赢;合作基点是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合作关键是为学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提供岗位;合作结果是促进学生就业;合作对象是大中型、依法规范经营的企业。目前,学校与260多家企业和行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平均每个专业9家合作企业。
(三)复合技能培养模式
2005年开始,在五年制高级技工班全面实行“学两项技能,考多本证书”制度。两项技能,即本专业高级工技能及相近专业工种的中级工技能。多本证书,即与专业对应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相近专业工种中级工职业资格证、学校毕业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证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等。
(四)技能扶贫模式
根据广东省智力扶贫工程精神,2002年至今,学校面向河源招收当地贫困学生,实施技能扶贫计划。
——招生阶段严把三关:贫困关、文化基础关、身体关。即由校领导带队,分组面试,确保被录取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通过笔试,确保被录取学生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来校之后,参加深圳市医院的体检,确保身体无重大疾病。
——就学阶段实施“五免四提供”:“五免”,即免收学费、免住宿费、免水电费、免校服费、免生活用品费。“四提供”,即,学校为贫困生提供最好的勤工助学岗位、提供最优等的困难补助,提供最合适的教师,提供最合适的企业实习机会。
——毕业阶段做到两个确保:确保每个贫困生在深圳就业,确保每个贫困生工资收入可以使家庭脱贫。
2005年,第一届毕业贫困生实现100%在深圳就业,工资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技术好的最高达3000多元。已收到“招生一人,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出一批”的效果,并形成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技能扶贫工作机制。
(五)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
从2006年开始,实行免费公共培训与有偿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参加技能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采取送公共培训的方式,鼓励其参加技能培训,实现技能就业。从2002年以来,已举办600多个各类工种的技能培训班,其中,2006年免费培训进城务工人员1600名。
探索之六:实施三个高技能人才教育质量保障措施
(一)试行“落实两化,加强一会”办法确保教学内容体现高技能
1、“两化”,即:知识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市场化。落实“知识结构优化”。该校正在制定知识结构优化计划,目的在于确保学生知识结构基本达到大专水平,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就业和高技能成才打下素质基础。落实“专业设置市场化”。目的在于通过市场调研,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体现高技能,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该校将之纳入校企合作范围,以就业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指标考核办法予以保证。
2、“一会”即专业顾问委员会。该校2002年开始设立专业顾问委员会。目的是请专家协助把关,通过讨论审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促进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高级技工岗位能力需求衔接。
(二)试行“两评一考两鼓励”办法促使教师具备高技能教学能力
1、“两评”,即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所谓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是指通过授课形式对所有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进行考核,达标者才可上岗,不达标者可补测一次。如补测再不达标,则以转岗处理。所谓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即根据该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由督导、系(部)、学生三方按规定分值比,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一考”,即规定年龄内的专业教师考取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该校双师型分三类:一是准双师型,即助理讲师+高级技工;二是双师型,即讲师+技师;三是双高师型,即高级讲师+高级技师。具备上述能力并讲授一体化课经测评合格教师,另享受一体化课的特殊岗位津贴。目前,该校双师型教师已达33。6%。
3、“两鼓励”,一是出台倾斜政策鼓励教师申报教研课题,提高科研水平。2004至2006年,全校教研立项达127个。编写校本教材76本。2005年被中国职协授予“科研成果突出贡献奖”单位。二是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创造条件成为校级、省级名教师。
(三)试行“加强五技,狠抓两习”办法促进学生学到高技能
1、“五技”即:技能实训课、技能节、技能俱乐部、技能竞赛、技能鉴定考试。技能实训课是我校主要课程,一有课时的绝对保证;二有设备和工位的基本保证;三有教师高技能水平的基本保证;四有学校对技能实训课的有效管理,因此,技能实训课质量逐年提高。技能节每年秋季举行,全校学生参与,为期一个月,竞赛是核心。2005年,技能节竞赛项目多达85项,效果非常好。如果说,技能节是对全校学生技能的普及性提高,那么,技能俱乐部则是对技能爱好者技能的针对性提高。技能俱乐部已培养出一批技能尖子,其中不少是校级、系级名学生。技能竞赛指学生参加校外技能大赛。也有一批成果。2005年,该校珠宝钟表系邬缘同学的首饰设计作品入围“第四届国际大溪地珍珠首饰设计大赛”。2006年4月,深圳举行首届动漫设计大赛,全国高手云集深圳。该校尚未毕业的参赛同学中,有两名学生坦然进入前六名。技能鉴定考试为社会化考试。从几年实践看,该校学生中级技工、高级技工考核合格率都在95%以上。
2、“两习”即: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教学实习安排在学生考取中级技工后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学生考取高级技工后的毕业学期。两次实习都具有综合素质阶段性集中验证和展示特点。每个学生通过两种实习,不仅可实地解决职业思想问题,而且可实地验证和提高技能水平,还对就业有明显促进。
探索之七:建立以考核八项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高技能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从2005年开始,该校要求以考核八项指标来检测学校高技能教育质量。
(一)八项指标及考核意义
1、毕业实习到岗率。即最后一学期,毕业生到岗位实习的比例。考核意义在于:(1)确保毕业生能有一个学期时间在岗验证技能,提高技能,发现不足。(2)确保毕业生与企业均有足够时间了解对方,为实习是否转就业打下基础。
2、毕业实习转就业率。即毕业生实习结束后从实习岗位转就业岗位的比例。考核意义有二:一是把毕业实习与就业率紧密结合,促使更多毕业生由实习转就业;二是以此检验校企合作力度与效果。
3、就业率。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考核意义在于:检测办学效益;为下一年度招生提供依据。
4、专业对口就业率。即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比例。考核意义在于: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我校认为,该项指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应予调整。
5、工资水平。即毕业生就业后工资收入平均水平。考核意义在于掌握高技能教育效果对学生实际收入的影响。
6、毕业生就业企业满意率。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对毕业生整体素质的满意度。企业是市场重要主体,也是社会重要构成,还是高技能教育“产品”的“使用”者,“产品”质量如何,“使用”者最有发言权,评价也最权威。
7、毕业生家长满意率。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家长对子女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家庭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教育质量如何,高技能就业效果怎样?社会是否基本认可?除了企业,毕业生家庭评价也很权威。
8、毕业生满意率。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自己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毕业生是高技能教育的“产品”,由学生身份转变为员工身份后,角色变化了,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了,让“产品”来评价“产品”生产单位,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评价。
(二)考核办法
学校通过跟踪调查、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毕业生高技能就业质量进行以八项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量化考核。调查结束后由招生就业处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2005年,该校开始在毕业生中开展三个满意度调查,并与各系签订就业责任书,将考核八项指标纳入学校常规管理。2006年开始,八项指标考核内容将进一步细化,考核面将进一步扩大,力求考核结果能够深入反映学校高技能教育质量。
(三)该校技能就业和社会认可情况
该校从2005年下半年提出考核八项指标。其时,2005届毕业生已走上就业岗位,因此,只有六项指标可以公布:就业率97%;专业对口就业率87%;试用期月工资平均水平1842元;毕业生就业企业满意率为98.7%;毕业生家长满意率为91.9%;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为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