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岁月,争创服务标兵——记第一、二党支部迎接七一活动纪实

2017-06-06

近日,为迎接建党96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两学一做”教育要求,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校第一、二党支部联合组织了主题为“重温峥嵘岁月,争创服务标兵”的党员活动日,两个支部的全体党员及所在部门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教职工代表共同参观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坐落龙华新区民治社区白石龙村,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于1942年初组织实施的营救邹韬奋、茅盾、何香凝、柳亚子、戈宝权、乔冠华等800余名中国文化名人而建立的。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1941年12月25日,英国统治下的香港被日军占领。香港生灵涂炭,留港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陷入危险困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挥下,战斗在港九地区的廖承志等,立即动员港九地区及交通线上的各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全力以赴投入秘密大营救。营救过程中,战士们不避艰险,英勇斗争,从虎穴中胜利营救出邹韬奋、茅盾、何香凝、柳亚子、戈宝权、乔冠华、胡绳、张铁生、张友渔、黎澍、千家驹、沈志远、袁水拍、任白戈、胡风、宋之的、廖沫沙、叶以群、章泯、邓文钊、周钢鸣、曹聚仁、于伶、凤子、丁聪等文化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800余人,还有英、美、印籍的国际友人100余人和港澳青年学生1000多人。这次惊心动魄而又不伤一兵一卒的营救工作,被茅盾先生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抗日前线创造的奇迹,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观过程中,两支部的党员冒着初夏闷热,仔细聆听了纪念馆工作人员对营救工作的整体介绍,观摩了纪念馆修复的当年接待文化名人的天主教堂、修女房和文化名人居住的茅寮房,认真阅览了馆内陈列的关于大营救80多件留存文物和100多张珍贵照片。参观结束后,党员同志纷纷表示,重温历史,受益良多,这次大营救,越过高压铁线,战士们与文化名人历经艰难险阻,越过重重封锁线,共同到达了真正的光明大地,使大批中国文化界的精英免遭日军残害,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学习东江纵队游击队员和文化名人以及爱国志士在风雨面前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的感人精神,争创服务标兵。
    据悉,该馆于2005年9月建成,馆舍面积350平方米,占地860平方米,是岭南地区目前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文物最全的专题性纪念馆。(第一、二党支部)

          W020190107385775210116.png

          W020190107385775306594.png

          W020190107385775392746.png

          W0201901073857754857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