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圣诞节与都市新民俗

    更新时间:2017-11-22

 

近些年以来,随着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日的风行,在中国,尤其是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人们开始称之为都市新民俗。以圣诞节为例,透视洋节背后的民俗,在今天看来,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圣诞节的传入与改变

圣诞节可以说是洋节中传入中国比较早的一个,在民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了。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在文化上的意味是思想价值的多元和文化资源的多源。其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就是各种宗教的涌入与复兴,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圣诞节的传播与兴盛。圣诞夜礼拜的参加者与旁观者盛况空前,各大城市的教堂中都挤满了人。

据统计,中国的基督教徒在1988年就已经超过800万,现在不断扩大,不仅在城市也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样一来,把圣诞节作为宗教节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教徒的分布广泛,所以圣诞节的社会影响就非常的突出。

西方的圣诞节是具有悠久的制度与文化传统的节日,类似我们的春节。圣诞节对传统的基督徒来说,是在庆祝耶稣的诞生。他们会在圣诞节的早上去做圣诞礼拜,以纪念耶稣和发扬基督的精神。而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是一个大家分享彼此对于家人、朋友甚至于他人的爱与关怀的日子。它也象征着人们对于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感恩、银善、信实、温柔以及节制的期望。

这是西方人对于圣诞节的阐释,而在我们中国,圣诞节是经过了重构而适应了中国大众的节日心理的中国意义上的圣诞节,远非原始意义上的圣诞节。除了宗教徒之外,中国的圣诞节有明显的地域性、阶层性。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以及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阶层,其主要表现就是寄送圣诞卡,朋友聚餐,圣诞舞会、圣诞夜弥散观礼等等。

中国圣诞节的大众心理

圣诞节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时尚,与大众节日心理息息相关。

首先,传统的节日在民俗与文化上的遗失使得其丧失了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城市中,经济的飞速发展、紧张的日常生活、逐渐生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彰显着对一种促进大众交往、张扬精神与个性自由的节日的需求,尤其是能够适应当前形势、迎合大众口味的节日。在这种情况下,洋节给普通大众一片新的领空,人们充满了对它的好奇与向往,在富有着传奇似的异域文化的诱惑下,开始了对其的一种迷狂。对于这些年来越来越猛的以圣诞节为主打菜的洋节攻势,大多数多国人已渐渐领教了其中的厉害。而相对于洋节的越来越冷清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却在这种攻势下似乎越来越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一提到过圣诞就眉飞色舞,而传统的农历春节却越来越觉得“老一套、单调、冷静、越过越没意思……”可以说,圣诞等洋节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

其次,圣诞节作为第一个被全球化的节日,已经深刻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经济可以说是圣诞风靡的一大重要原因。圣诞节之所以被大家宠爱,离不开商家的大肆炒作,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驱动了节日活动。每年圣诞,商家往往是最先动起来的,发传单、打广告,餐饮推出圣诞套餐、商场推出圣诞专卖、就连旅游也有圣诞线路。再加上媒体的炒作,似乎圣诞节还就得热热闹闹消费一把。由此也不难理解这种新民俗的产生之地为何在都市的原因了。对于大众来说,和家人、朋友、情人过圣诞节不仅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对于更多家庭来说,圣诞消费似乎代表着“物质上的成功”。

再次, 对于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圣诞节,是他们的一个狂欢到底的不眠之夜。从民俗学的角度上说,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换言之,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国外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很像,即便离家很远,平安夜儿女基本都要回家和父母团聚,如果政府不组织狂欢活动,平安夜多数家庭会待在家里,讲讲故事、互赠礼物。而在中国,人们如此热衷圣诞节,不过是为了快乐找一个理由和发泄的时机。

都市新民俗的审视与定位

如果说在传统的都市里农业民俗文化起着主导作用的话,那么在现代化城市里,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化城市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都市民俗已在民众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不仅改变了原都市文化,而且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参与和影响农村的民俗文化,这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

现代化的都市民俗,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多元的开放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杂然而生。在民俗文化的形成播布上,都市民俗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现代都市民俗的发展,往往和世界文化思潮紧密联系,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随时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合理部分,“洋为中用”,这对发展社会新文化,建设都市的新文明,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如今,圣诞节等洋节成为了都市民俗中一道亮丽的新风景。如何看待与对其在中国传统民俗体系中正确定位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针对西方圣诞节这种咄咄逼人的局面,国内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发出了“节日殖民主义入侵”的呼吁,让大家抵制圣诞,挽救春节。还有部分人对眼下这种气氛十分看不惯,认为是“崇洋媚外,十足的媚俗”。

事实上,我们在这种近似疯狂的圣诞风暴中,应该冷静地分析和审视这种新民俗存在的原因及其价值,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或者追捧。抵制外来文化的浪潮与摒弃传统文化一样的谬误。我们需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现实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的成功不在于消灭传统,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构我们的节日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因素经常并存的、交融的。

对于圣诞节,首先是一个大众选择的问题。现在是信息社会,国外的文化很快就传到我们这里,大众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问题,而圣诞节等洋节恰好迎合了都市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情趣,他们跟随潮流,遂圣诞贺卡,开圣诞派对、到教堂观礼等等,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要把它看成异类,说这些人忘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的东西别人也代替不了,中国人还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生活,另外再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东西,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美好有什么不好的?

其次,圣诞节在中国变换了一种形式,而成为了中国特色的圣诞。它给都市大众提供了一种娱乐、消费、交际的契机。而在另一层面上,促使大众反省自己所丢失的传统,反观自己的传统节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节日的振兴。经过圣诞的狂欢,大众仍然会期待与关注着元旦以及春节的到来,如果说圣诞是一时的激狂,而春节则是最终的归宿,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是不会改变的。另外,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民俗的危机,采取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在圣诞等洋节不可阻挡的势头下,参杂进我们的传统文化,譬如说在圣诞节之际向大众展示我们悠久的传统民俗。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里面,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来包装着我们,或者对我们的心理和性格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但是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不能够否认或轻视它,将它纳入我们的传统,并加以改造,努力使传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协调一致,这才是我们所肩负的重要任务。